1、生态文明的内涵
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看法,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。迄今为止人类历程了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等等。但从生产方法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,其着眼点主如果生产力的提升,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变。这无可厚非。由于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或比较低的状况下,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直占第一位的。然而,伴随生产力的巨大进步,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,尤其是工业文明导致的环境污染,资源破坏,沙漠化,“城市病”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进步,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,物质生活的提升是必要的,但不可以忽略精神生活;进步生产力是必要的,但不可以破坏生态;人类不可以一味地向自然索取,而需要保护生态平衡。
所谓生态文明,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,以可持续进步为依据,以将来人类的继续进步为着眼点。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,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、共处共融。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地方: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要紧,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,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需要尊重和爱惜自然,而不可以任性妄为。生态文明并非需要大家消极地对待自然,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,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借助自然,改造自然,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。
2、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考虑
(一)人与自然应协调进步
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,科技和生产力得到空首要条件高,大家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,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。就在人类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时,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,它直接威胁大家的生命和财产,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。
环境问题,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“人靠自然界生活……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,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己相联系,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”,人与其他动物不同,动物只能消极、被动地适应自然,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。自然先于人的存在,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。第一,劳动一定是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达成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,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靠性,并且也充分地一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;第二,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,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、人与社会的关系伴随劳动的进步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.。显然,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不同开来,人虽然来自于自然,但又不等同于自然。人对自然的依靠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,尊重自然,保护自然;而人作为不同于自然的存在,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首要条件下改造自然,做到人与自然协调进步。
(二)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
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,而生产实践是其他所有实践的基础,这就需要大家需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,同时,客观地需要大家正确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,正如马克思所说:在实践上,人的常见性正表目前把整个自然――第一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,第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、对象和工具―――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。的确,人类的存活和进步是不能离开自然界的,衣、食、住、行都来自于自然,并且伴随社会的进步,与大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,促进人类不断进行革命,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、掌控自然,便捷了大家借助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自然改造,使自然更好地适应人的意志,更好地为人类服务。
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有哪些用途都具备两重性,这也就需要大家在实践时,不只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,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,与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报问题。当然,这更不是需要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,要充分认识、借助客观规律,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首要条件下改造自然,服务社会,造福人类。
(三)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
人类要想存活和繁衍下去,就需要同自然交际。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,在实践中,人是认识、改造的主体,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。从这个角度看,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,因此,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,是人类认识自然、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,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、借助自然,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大力进步生产力和科技,借助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源于然困境,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;通过新技术、新设施提升资源的借助率或资源的循环用率……
总之,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、相互用途的统一体。人在自然面前具备能动性,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。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,但又不可以将人视为“宇宙的中心”。人类应为社会的进步而大力进步经济和生产力,但又不可以忽略自然原因,更不能将人类的进步打造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。大家所能做的,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、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,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一同进步。